
【文章開始】
寫軟文多余文案怎么寫好?這招真絕了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吭哧吭哧寫了一篇軟文,感覺內容扎實、賣點清晰,結果發出去之后——閱讀量寥寥無幾,轉化更是別提了。然后回頭一看,咦,好像寫得是有點啰嗦…有點繞…有點,呃,多余?
對,問題可能就出在“多余”這兩個字上。廢話一多,用戶就沒耐心了;賣點一藏,客戶就看不到了。那到底怎么才能把那些“多余文案”刪掉,只留下真正能打的內容?別急,我們今天就來好好拆解一下。
什么是“多余文案”?先搞清楚敵人長什么樣
你可能會想:“我寫的東西都有用啊,哪里多余了?” 但其實,多余不一定是指“錯誤”,而是那些用戶不關心、看了記不住、甚至直接跳過的內容。比如:
- 公司創始人的光輝歷程寫了三百字,和產品無關;
- 技術術語堆砌,看起來高大上,其實誰也沒看懂;
- 重復表達同一個賣點,生怕用戶看不見,其實人家早煩了;
- 客套話、過渡句太多,遲遲不進入重點。
這些內容就像做菜時的多余水分,不留神就稀釋了整道菜的滋味。所以寫好軟文的第一步:學會識別并刪減。
自問自答:為什么我們會忍不住寫“多余文案”?
好問題。我反思了一下自己以前寫的稿子,發現主要是這幾個心理在作怪:
- 怕說不清楚:總覺得得多說幾次、多角度覆蓋,用戶才能明白;
- 湊字數心態:特別是甲方要求寫一千字,寫著寫著就開始注水;
- 缺乏用戶視角:光想著“我想說什么”,而不是“用戶想聽什么”;
- 盲目模仿:看別人都寫得挺長,我也跟著寫,結果學歪了。
認識到這幾點之后,你就明白:刪減冗余不是削減內容,而是增強信息濃度。
那具體要怎么做?記住這幾點核心原則
一、說話別繞,直接點!
用戶時間很寶貴,沒人喜歡猜謎。比如:
? “我們經由多重步驟的精心篩選與打磨,最終為您呈現這款卓越不凡的產品。”
? “我們精選材料,反復調試,做出這款好用不貴的產品。”
看出差別了嗎?結論前置,直給核心信息,別讓用戶等。
二、用“人話”代替“鬼話”
行業術語、抽象詞、形容詞堆砌……都是軟文殺手。
比如你要推廣一款保濕面霜,別寫“賦能肌膚水潤張力,激活細胞蓄水力”,試試:
“一抹化水,皮膚像喝了水一樣,半天不干”。
是不是親切多了?說人話,用戶才愿意聽你說。
三、每一個段落都要有目的
寫之前問自己:這段是為了引出問題?還是證明效果?還是催促下單?
如果某段話沒有明確作用——刪了也不影響理解——那就果斷刪掉。
實戰技巧:怎么改出一篇干凈有力的軟文?
我一般會建議團隊用“三遍刪除法”:
-
第一遍:刪廢詞廢句
比如“不得不說”、“眾所周知”、“在某種程度上”…這些詞基本沒信息量,全刪。 -
第二遍:刪重復表達
同一個賣點不要用三句話變著花樣說,選最強的那句留下。 -
第三遍:換位思考刪
假裝自己是用戶,邊讀邊問:“這關我什么事?對我有啥用?” 沒答案的部分,刪。
亮點來了!讓軟文不止“不冗余”,還要“吸引人”
光刪多余內容只是及格,要想真正寫好,還得加點料:
- 講故事代替說理論:比如不說“我們工藝好”,而說“老師傅反復調試了 79 次才滿意”;
- 用數字代替形容詞:“超級耐用”不如“正常能用 3 年”;
- 場景化表達:不要只說“方便”,而是“早上趕地鐵,單手一按就能出門”。
這些技巧都能幫你把“廣告”變成“用戶想看的內容”。
不過話說回來…有沒有某些“冗余”其實是必要的?
有。比如:
- 情感共鳴類內容,適當渲染氣氛能拉近距離;
- 品牌價值觀傳遞,雖然不一定直接帶貨,但長期來看有用;
- 某些情況下,重復關鍵信息(如活動截止時間)反而能提高轉化。
所以刪減也講策略,核心是平衡:留住該留的,刪掉該刪的。
常見問題與誤區
問:是不是文案越短越好?
不一定。短只是形式,關鍵還是信息是否高效。有些復雜產品就是需要解釋,該長則長、該短則短,重點是不啰嗦。
問:刪太多會不會顯得沒內容?
可能會。但這其實證明你原文的“干貨”就不夠…得補的不是字數,是實打實的賣點、案例、用戶證明。
問:怎么判斷哪些該留哪些該刪?
這事挺主觀的,往往得靠經驗。有個土方法:讀出聲來。哪里卡頓、哪里走神、哪里覺得別扭——那里就值得修改。
最后總結:好軟文,是改出來的
寫軟文怕多余?本質是怕無效。
從“自嗨模式”切換到“用戶模式”,多說人話、多講故事、多上干貨。
精簡≠簡單,而是精準。
每一次刪除都在增加你文案的含金量。
所以下一篇軟文動筆前,先問自己:
“如果沒有字數限制,我會怎么寫?”
答案或許會讓你更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文章結束】
標題:寫軟文多余文案怎么寫好?這招真絕了? ??
地址:http://www.good-jn.cn/rwfb/100924.html
注明“來源:文芳閣”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文芳閣軟文推廣平臺,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如有對內有異議請及時聯系btr2030@163.com,本人將予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