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聚集

為什么寫美食軟文這么難?聊聊吃的軟文寫作那些事兒

【文章開始】

你有沒有這種感覺?刷手機看到一篇講吃的文章,圖片拍得賊誘人,文字描述得天花亂墜,什么“入口即化”、“香氣撲鼻”、“靈魂顫抖”... 結(jié)果呢?你興沖沖跑去打卡,一吃,嗯?就這?感覺被忽悠了?或者,你自己想寫點關(guān)于美食的東西,想推廣個小店、新菜品啥的,憋了半天,除了“好吃”、“美味”、“絕了”這幾個詞,腦子里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怎么寫才能讓人看了就想吃,甚至想立刻下單?

對啊,關(guān)于“吃”的軟文,寫起來好像特別簡單,不就是夸好吃嘛?但真動筆才發(fā)現(xiàn),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為啥會這樣?美食軟文寫作的核心到底是什么?怎么才能寫出讓人流口水、有沖動、還覺得真實的文字呢?今天咱就來嘮嘮這個事兒。

痛點一:感官體驗,文字怎么追上味蕾?

寫吃的,最難的就是把味道、口感、香氣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感覺,用文字“翻譯”出來。你說“甜”,是白糖的甜?蜂蜜的甜?還是水果那種清甜?你說“脆”,是薯片的酥脆?蘋果的爽脆?還是焦糖布丁表面那層薄薄的焦脆?

  • 光說形容詞沒用,得調(diào)動“通感”: 別光堆砌“香”、“甜”、“鮮”。試試這樣:
    • 視覺+味覺: “那碗紅燒肉,醬汁是深栗色的,濃稠得能掛住勺子,燈光下閃著油潤的光,一看就知道燉足了火候。” (這比單純說“色澤誘人”具體多了吧?)
    • 聽覺+口感: “咬一口剛出爐的蛋撻,‘咔嚓’一聲,酥皮在齒間碎裂成無數(shù)片,滾燙嫩滑的蛋液瞬間涌出…” (是不是比“外酥里嫩”更有畫面感?)
    • 嗅覺+聯(lián)想: “咖啡豆研磨的瞬間,那股帶著焦糖和堅果氣息的醇香猛地竄出來,像一把小鉤子,直接把還沒睡醒的魂兒勾醒了?!?(把香氣帶來的感受具象化了)。
  • “好吃”太抽象,對比才有傷害: 與其說“這家的牛肉面特別好吃”,不如說“他家的牛肉,燉得筷子一夾就散成絲兒,不像有些店,嚼半天像在跟橡皮筋較勁”。有對比,好壞立現(xiàn)。

痛點二:故事or賣點?吃背后有啥可挖的?

現(xiàn)在人吃東西,早就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了。為啥這家店能火?為啥這道菜值得寫?光說好吃不夠,得找到那個能戳中人的“點”

  • 是情懷殺? “老板是三代單傳的手藝,守著這間老鋪子三十年,用的還是爺爺那輩傳下來的老鹵,街坊鄰居從小吃到大…” (主打一個傳承和記憶)。
  • 是食材控? “每天凌晨四點,老板親自去碼頭等漁船靠岸,只挑那活蹦亂跳、眼睛锃亮的海捕大蝦,上岸到上桌不超過三小時…” (突出新鮮和用心)。
  • 是獵奇心? “你敢信?臭豆腐配榴蓮冰淇淋!聽起來黑暗,入口卻是奇妙的咸甜交織,臭與香的碰撞在舌尖上演冰與火之歌…” (制造話題和好奇心)。
  • 是氛圍感? “藏在鬧市小巷里,推門進去像穿越到京都,昏黃的燈光,木質(zhì)的吧臺,師傅在你面前安靜地捏著壽司,只聽到食材觸碰案板的輕微聲響…” (販賣環(huán)境和體驗)。

核心問題:美食軟文的核心是啥? 嗯... 我覺得吧,美食軟文的核心,其實是用文字當(dāng)“翻譯器”和“放大器”。把廚師的手藝、食材的本味、用餐的體驗,甚至老板的情懷,精準(zhǔn)地“翻譯”成讀者能感知、能想象、能共鳴的文字。同時,把食物最打動人的那個點(可能是極致的味道、獨特的故事、稀缺的食材、難忘的氛圍)無限“放大”,讓它從眾多信息中跳出來,抓住讀者的眼球和胃。


痛點三:軟得不夠自然,硬得讓人反感

既然是“軟文”,目的肯定是推廣。但怎么“軟”得讓人舒服,不覺得是廣告?這分寸感太難拿捏了!

  • 硬傷1:王婆賣瓜,自賣自夸。 通篇“最好吃”、“獨一無二”、“不吃后悔一輩子”… 這種絕對化的詞,現(xiàn)在讀者精著呢,一看就覺得假,甚至反感。或許暗示這家店在本地老饕中口碑不錯,比直接說“全城最好”要可信得多。
  • 硬傷2:只有優(yōu)點,沒有“人味”。 把店或菜夸成一朵花,完美無缺。這反而顯得不真實。可以適當(dāng)暴露“不完美”:
    • “店面不大,就五六張桌子,飯點肯定要排隊,但為了這口地道的鍋氣,等也值了!”
    • “甜品偏甜,老板說是堅持古法配方,嗜甜黨會狂喜,怕膩的建議搭配清茶。”
    • (主動暴露知識盲區(qū))至于為什么古法配方就一定要這么甜?是當(dāng)時糖貴顯得珍貴?還是為了搭配更苦的茶?這個具體的歷史淵源,我還沒深究過,有待考證。
  • 硬傷3:強塞賣點,不顧體驗。 為了突出某個賣點(比如有機食材),生硬地插入大段介紹,打斷閱讀節(jié)奏和美食體驗的描述。賣點要像鹽一樣,自然地融進湯里。

怎么寫?幾個接地氣的“笨”辦法

理論說了一堆,具體咋操作?分享幾個我覺得還算實用的方法:

  1. 親自吃,認(rèn)真吃! 這不是廢話嗎?但很多人真就是看菜單、聽老板說就開始寫。你得真去吃,調(diào)動所有感官去體驗。邊吃邊用手機備忘錄記下即時感受:“第一口湯的溫度”、“咬下去的聲音”、“回味時舌尖的觸感”、“同桌人的反應(yīng)”。
  2. 抓細節(jié),越小越好: 別總寫“大塊牛肉”,寫“牛肉的纖維里吸飽了湯汁,輕輕一抿就在嘴里化開”;別寫“環(huán)境優(yōu)雅”,寫“窗邊那盆綠蘿的葉子油亮亮的,一看就被照顧得很好”。
  3. 講故事,講人的故事: 食物是死的,人才是活的。老板為什么做這個?廚師有什么堅持?食客有什么有趣的反應(yīng)?一個關(guān)于人(或人與食物)的小故事,往往比單純夸食物更打動人。
  4. 用“人話”,說“人話”! 別堆砌華麗辭藻,別用讀者看不懂的專業(yè)術(shù)語(什么“美拉德反應(yīng)”、“酯化生香”,除非你面向?qū)I(yè)受眾)。就用平時跟朋友安利美食時那種興奮又帶點絮叨的語氣。比如:“我跟你說,那個XX你一定要點!絕了!尤其是剛端上來還滋滋冒油的時候,趕緊夾一筷子…”
  5. 明確目標(biāo),別貪心: 一篇軟文想同時講透食材、工藝、歷史、情懷、環(huán)境… 太難了。聚焦一個最核心的點,把它寫深、寫透、寫生動。比如,這篇就主打“新鮮”,那所有描述都圍繞“鮮”字展開。
  6. 真實一點,克制一點: 好吃就是好吃,7分好別說成10分。適當(dāng)留白,給讀者自己去想象的余地。不過話說回來,有時候商家給的壓力大,要求必須寫出花來,這個平衡點怎么找,我也還在摸索中,可能得多溝通吧。

最后叨叨幾句

寫吃的軟文,真不是個輕松的活兒。它要求你是個敏銳的觀察者(捕捉細節(jié)),是個有想象力的表達者(描繪感官),是個會講故事的人(挖掘內(nèi)涵),還得是個接地氣的溝通者(說人話)。難,但有意思。

說到底,好的美食軟文,最終是喚起讀者對食物的“渴望”和“信任”。讓他們透過你的文字,仿佛已經(jīng)聞到了香氣,嘗到了味道,感受到了那份滿足,并且相信,去嘗試是值得的。這需要真誠,也需要技巧。

下次你再為寫美食軟文發(fā)愁時,不妨先放下筆(或關(guān)上電腦),去認(rèn)真地吃一頓,用心地感受一下。也許靈感,就在那咀嚼的瞬間迸發(fā)了呢?當(dāng)然,也可能吃撐了只想睡覺... 那,就睡醒了再寫吧!

【文章結(jié)束】

上一篇:為什么你需要一個專業(yè)的英文標(biāo)題?

下一篇:為什么寫軟文?這事真不是鬧著玩的


標(biāo)題:為什么寫美食軟文這么難?聊聊吃的軟文寫作那些事兒? ??

地址:http://www.good-jn.cn/rwfb/96860.html


注明“來源:文芳閣”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均屬于文芳閣軟文推廣平臺,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如有對內(nèi)有異議請及時聯(lián)系btr2030@163.com,本人將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