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曾經有個朋友跟我說,你軟文寫的不錯。這讓我很驚訝,因為我從來沒有想過什么是軟,什么是硬。
一般來說,軟文沒有實質性的指導,反而像學者一樣自怨自艾,而硬文則來自于大量的學術研究,能夠具體地指導人們的行為和方向。不管是對是錯,反正我是這么理解的。
結果我構思出了一個學者的樣子:滿腦子文言文,弱弱倔強。整天看著委屈,寫點文案批評一下,或者做點“評強扶弱”的文人事件。就像中國第一學者屈原一樣。高冠,瘦骨嶙峋拿著一塊石頭反抗社會。
不怪我們文人的想象力。這就是我們從小學課本到大學課本對文人的描述。“無用之士”這句話至少從民國開始就廣為流傳。近代瞿秋白、郁達夫都英勇就義,李大釗、陳獨秀不是太左就是太右。徐志摩這樣的學者,基本上都是愛情的代表。等等......
這一切都來自于我們聽到的所有文人,別人希望我們聽到的。就像現代信息一樣,所有的信息都和歷史一樣。
我們的教育課本限制了一點真理。
竹林七賢彈古琴的嵇康,有一個打鐵的愛好。徐志摩在《北戴河之思》中寫道,這是宇宙與虛無的終結。普希金死于決斗,自殺浪費數千萬,卻有海子...
我們只是沒有走出“工農兵和商兵”。
相反,我覺得我們真正缺少的是這些軟文。在我們的社會中,人們逐漸只有同樣的認識:比如前段時間“引力波”風暴的群體概念,直播中傳遞的“郭雪”潮流,中國文化講座等等。我覺得我們社會真正缺少的不是所謂的熱點和信息,而是獨立思考。
這種獨立思考雖然紛繁復雜,但卻來源于知識的積累、敏銳的關注、寬廣的胸懷、堅定的信念和對生死的自我教育。
當然,這是題外話。這就是為什么我想成為一個讀書俱樂部。每個人都成為自我教育最好的老師。
一個硬文本的分析——詩歌
“聽著”
我想聽到自己的聲音,
例如耳蝸中的血流
穿過一棵枯死的樹干,
到達地下荒野
仿佛烏云是安靜的,
這是上帝的恥辱
我與時間合謀,
未來的敵人
這首歌的歌名原本是《自尊》。之所以改成聽,是因為自尊不是別人給的,更不是自決。只有客觀的自我評價才是獲得“自尊”的真正途徑。
所以我用了第一節,完美動作構圖,來切入,聽畫圖像這個名詞。我想聽聽自己的聲音,比如耳蝸里的血流。聽聽耳蝸里的血流。只有非常安靜,完全放松的時候,才能聽到耳朵里有血的聲音。是佛教中“自省”的過程。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聽自己腦子里的聲音,從來不聽自己身體的聲音。我腦子里的聲音大多是主觀的,不是客觀的。
第二節“穿過一棵枯死的樹干,到達地下荒地”。這句話指出了我們來自哪里。又從何去何從。我們用“死樹干”是因為樹給我們帶來安全感,因為我們所有的建筑和家具都習慣了用樹。樹可以跨越生與死的界限,回歸自我。“地下廢土”與之前人們流傳下來的宗教思想有關。所有的宗教都認為我們來自地下,而不是天堂空.在這一節中,我希望表達并回到本我的起源。
“仿佛烏云中的寂靜是來自上帝的恥辱。”在奧古斯丁看來,人類都應該后悔。沒有不羞恥和不后悔的人生。而我們越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越是獨立的面對自己,就越是為自己的小事后悔,無限放大。
最后一節“時間和我是彼此對未來的敵意的同謀”。保持自我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害怕時間。比如我們擔心年老,擔心各種不安全的事情,害怕或者懷疑我們已經得到的,假設回到過去應該得到的。這些都會讓我們失去自尊,一直懷恨在心。
“為了以后能在一起生活”,我們可以在接受現在之前放下自己的老年。比如一個人總是擔心自己的健康和美貌,但如果他比80歲的自己更愿意做自己呢?
不要敵視現在的自己,也就是向過去的自己致敬,也就是尊重現在,為現在更努力。
這就是自尊。自尊不是一種總結,而是一種自省,一種行為,一種鼓舞我們的勇氣。
注:用這種方式來解釋詩歌,只是試圖分辨軟文和硬文的區別。軟文推廣團隊
標題:「營銷技巧」軟文推廣團隊 :一篇新聞稿和一篇硬文? ??
地址:http://www.good-jn.cn/a/rwfb/6852.html
注明“來源:文芳閣”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文芳閣軟文推廣平臺,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如有對內有異議請及時聯系btr2030@163.com,本人將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