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保總額預付 制度
18日晚,央視新聞媒體報導稱,衛生部將于今年全面推行“先看病后付費”制度。19日下午,衛生部醫政司醫療管理處處長焦雅輝否認了這一個說法,稱衛生部倡導在有條件地區開展試點,但從沒要求“全面推行”。
這一個措施的實質是醫保結算體系的變化,即要求醫院代替患者來墊付政策內報銷資金,再與醫保進行結算。
有學者認為,從實施層面來說,若要順利推行這一措施,需要醫保預付制度的配套。但如今社會征信體系不健全、醫保統籌層次低、報銷比例小等技術條件的限制,使得“先看病后付費”很難向大醫院推廣。
“先看病后付費”的結算方式曾經一度于解放后普遍存在,后被取消。自2010年底開始,由山東濟寧兗州市試點,如今全國共有20多個省份正對此進行探索。
東西部配套制度差異大
醫院墊付的資金額增加了,會不會使得醫院財務不堪重負?
在東部沿海許多地方,這一個阻礙并不存在,醫院不需要實際墊付資金,而是由醫保部門統一“預付”。
上海市中心某三甲公立醫院醫保辦主任19日對本報表示,“醫保患者的后付費不會帶來影響”。她告訴記者,上海已全面實行了總額預付,醫保辦會按月給醫院預撥全年醫保額度的1/12,這部分資金墊付醫保患者的政策內報銷費用問題不大。
如今總額預付制度僅在七個省市試點,并沒有在全國推開。亦就是說,中部和西部大多數地區并未實施預付制度,還缺乏與“先看病再付費”匹配的配套制度。
原上海交大副教授、醫保培訓專家胡愛平認為,為了更順利地推行“先看病后付費”,改革者就有動力推動醫保從后付制邁向預付制,這將是支付方式改革的一大推進。
焦雅輝也在接受采訪時說,各省份實際情況不一樣,當前醫改重點也不一樣。“先看病后付費”模式只能逐步推進、試點先行,不能硬推。她表示,衛生部倡導這一類便民利民的經驗做法,各地若覺得具備條件、切實可行,可供選擇借鑒。
自費病人如何覆蓋?
包括最早試點的山東濟寧兗州市第二醫院在內,如今已先行實施“先看病后付費”的基本上是縣級以下醫院,而要在三級醫院推行這項改革殊非易事。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三級醫院自費患者多,自費部分的醫療費用數額很大,而如今醫療統籌的層次過低,異地結算存在多種問題。多位學者與三甲醫院院長估計,上海自費部分的醫療費用占醫院業務收入的一半甚至2/3,且不屬于上海醫保局的預付范圍。這部分資金需要與外地醫保機構結算,周期必然很長,將使醫院的資金周轉出現危機。
“原來醫保局會給醫院一筆周轉資金,但總額預付之后就取消了”,上海一家以中醫診療為特色的三甲醫院財務副院長抱怨,現在每月預付的金額勉強夠開銷,若要墊付自費患者的醫療費用,“潛藏著一系列財務危機”。
衛生部此次規定,“先看病后付費”實施范圍包括參加醫保、新農合范圍的病人,無姓名、無陪護人、無地址的“三無”病人,病情嚴重急需搶救的病人,(特別是后幾類)患者惡意逃費亦是醫院方面的隱憂。
參與華東地區某縣新農合托管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當地有醫院每到年底都需要派人出去“追債”,不僅增加了工作量,還存在壞賬的風險。在一些欠發達地區,這方面的情況可能更嚴重。
胡愛平介紹,國外的應對辦法是政府“托底”,經濟時政為付不起醫療費用的患者買單,而我們的有關救助體系尚不完善。
醫保支付只是“技術改革”?
“這方面(先看病后付費)的工作我們也早就在做了”,前述上海三甲醫院副院長說,但“先看病后付費”全面鋪開是“不可想象”的。
社科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蘇云認為,只有醫保支付成為醫院的“生命線”時,支付制度才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威力。但國內如今的狀況,一是普遍以藥養醫,藥品收入對醫院更加重要;二是醫保統籌層次太低,對優質醫療資源集中的大城市醫院而言,自費病人將長期是一個主要服務群體。
在這種場合下,不僅像“先看病后付費”這樣的改革難以向大醫院推進,靠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撬動公立醫院改革的意圖也將落空。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鵬指出。
在公立醫院壟斷醫療服務供給的情況下,新型醫保付費機制很難有效發揮作用。醫保付費方式改革很大的程度上只是個技術問題,醫療服務供給體制改革才算是醫改成功的關鍵。
擴展閱讀:【保險】怎么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標題:百度推廣代理公司哪家好(醫保總額預付 制度)? ??
地址:http://www.good-jn.cn/a/rwfb/86713.html
注明“來源:文芳閣”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文芳閣軟文推廣平臺,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如有對內有異議請及時聯系btr2030@163.com,本人將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