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聚集

音樂類軟文推薦:讓好音樂找到對的人

【文章開始】

哎,你最近是不是總覺得歌荒?打開播放器,翻來覆去就是那幾首老歌,新歌榜掃一眼,名字都陌生得不行... 這時候,你是不是特希望有個懂行的朋友,拍拍你肩膀說:“嘿,給你推薦幾首超贊的新歌/寶藏樂隊?” 但現實是,朋友可能比你還懵圈。那咋辦?音樂類軟文推薦,可能就是你的那根救命稻草!

音樂軟文?不就是廣告嘛!

等等,先別急著劃走!我知道你一聽到“軟文”倆字,腦子里立馬蹦出“廣告”、“忽悠”、“恰飯”這些詞兒。確實,有些軟文寫得那叫一個硬,恨不得把“快給我錢”貼你腦門上。但是! 音樂類軟文推薦,還真有點不一樣。

  • 它核心是“推薦”:好的音樂軟文,作者是真的在分享他/她認為好聽、有價值、值得被更多人聽到的音樂。那份發(fā)現好音樂的興奮感,是裝不出來的(或者說,裝得像也挺難的)。
  • 它需要“懂行”:隨便拉個人寫寫?不行。寫音樂軟文的人,往往自己就是資深樂迷、樂評人,甚至音樂從業(yè)者。他們對音樂風格、流派、歷史背景、制作水準,多少有點自己的見解和積累。
  • 它提供“信息”和“情緒”:不止告訴你“這首歌好聽”,還會告訴你“為什么好聽”?是編曲精妙?歌詞戳心?歌手演繹獨特?還是它代表了某種新趨勢?同時,它還能傳遞音樂帶來的那種感覺——是讓你熱血沸騰,還是讓你深夜emo?

所以,別一棍子打死。優(yōu)質的音樂軟文推薦,更像是朋友里那個“音樂小百科”的深度安利帖。


為啥我需要看別人推薦?自己找不行嗎?

當然行!音樂品味是非常個人化的東西。但問題在于... 現在音樂太多了! 多到爆炸!每天全球發(fā)布的新歌,可能比你一年聽的都多。平臺算法推給你的,有時候挺準,有時候又莫名其妙,聽來聽去好像被困在一個小圈子里。

這時候,音樂軟文推薦的價值就凸顯了:

  1. 幫你“破圈”:算法可能根據你常聽的類型使勁推同質化的東西。但好的推薦者,會主動探索各種風格,把不同領域的好東西挖出來給你看。比如你只聽流行,他可能給你推薦一張驚艷的世界音樂專輯或者實驗電子。
  2. 提供“深度背景”:你知道這首歌采樣了哪首經典老歌嗎?你知道這個樂隊成員之間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嗎?你知道這張專輯的制作過程有多坎坷嗎?這些背景故事,能讓音樂聽起來更有味道。軟文往往能提供這些“佐料”。
  3. 節(jié)省“篩選時間”:在海量新歌里淘金,太費時間了!有人幫你先聽一遍,篩掉大部分,把精華挑出來,附上點評和理由,這不香嗎?相當于請了個免費的音樂買手!
  4. 發(fā)現“關聯性”:推薦者常常會把風格相近、或者有某種內在聯系的音樂放在一起推薦,幫你建立音樂之間的聯系網,理解音樂發(fā)展的脈絡。比如“受XX樂隊影響的5支新銳樂隊”。

說白了,好的音樂軟文推薦,是幫你打開耳朵、拓寬視野、提升聽歌效率的“導航儀”。


那... 怎么挑靠譜的軟文推薦?

不是所有掛著“推薦”名頭的文章都值得看。怎么辨別?看這幾點:

  • 看作者/平臺背景: 這家伙是誰?是資深樂評人?獨立音樂博主?還是某個音樂媒體的編輯?他/她過往的內容質量如何?是一直深耕音樂領域,還是啥火寫啥?專業(yè)度和垂直性很重要。
  • 看推薦理由是否走心: 是干巴巴地說“好聽”、“炸裂”、“神專”,還是能具體說出哪里好?編曲、歌詞、演唱、概念、創(chuàng)新點... 有沒有具體的分析和感受?那種通篇形容詞堆砌,卻說不出一二三的,基本可以pass。
  • 看推薦是否“多元”或有“聚焦”: 好的推薦者,要么涉獵廣泛,能推薦各種風格的好音樂(證明耳朵夠開放);要么在某個特定領域(比如古典、爵士、金屬、獨立民謠)鉆得特別深,推薦的東西夠硬核、夠地道。就怕那種只追熱點、啥流行推啥的。
  • 看是否“恰飯”痕跡過重: 這個有點難判斷。如果通篇只吹一家公司或一個藝人的作品,對其他可能的缺點避而不談,或者推薦邏輯很生硬,那就要警惕了。客觀、有褒有貶(哪怕是委婉的)的推薦,通常更可信。 不過話說回來,誰都要吃飯,只要內容本身有價值,適度“恰飯”也能理解... 關鍵還是看推薦本身的質量是否過硬。
  • 看讀者反饋: 看看評論區(qū)或者這個作者/平臺以往的推薦,讀者聽了之后的反響如何?是“感謝推薦,真的超棒!”多,還是“就這?”多?群眾的眼睛(耳朵)有時候是雪亮的。

去哪兒找這些推薦?

渠道其實不少,關鍵看你習慣用啥:

  • 垂直音樂媒體/網站: 像什么“音樂財經”(雖然偏產業(yè)但也有推薦)、“哎呀音樂”、“街聲StreetVoice”、“音樂天堂”(情懷啊!)等等,這些地方通常有專門的樂評或推薦板塊,編輯團隊相對專業(yè)。質量比較穩(wěn)定。
  • 音樂類公眾號/自媒體: 這個就魚龍混雜了。需要你花點時間去篩選和關注那些真正有料、有品位的博主。比如“耳帝”、“呆若木一”、“新音樂產業(yè)觀察”等等(僅舉例,具體看你喜好)。他們的個人風格通常更鮮明。
  • 音樂流媒體平臺內的專欄/歌單+文章: 像網易云音樂、QQ音樂、Spotify等平臺,除了算法歌單,也會有編輯推薦、達人推薦,并配以文字介紹。好處是能直接點開聽! 方便到飛起。
  • 知乎、豆瓣小組/日記: 這里有很多深度樂迷的真誠分享。特別是豆瓣,一些冷門音樂的小組里,常常能挖到寶藏推薦。缺點是信息比較分散,需要主動去淘。
  • 播客: 一些音樂類播客節(jié)目,主播在聊天過程中也會推薦很多音樂,而且往往伴隨著生動的故事和即時的感受分享,體驗很獨特。

案例時間:一次成功的“種草”經歷

舉個我自己的例子吧。有陣子我對那種氛圍感很強、帶點電子又有點夢幻流行的女聲特別著迷,但自己找來找去就那么幾個。后來在某個獨立音樂公眾號(名字就不說了,免得像廣告)看到一篇推薦,標題大概是“潛入深海夢境:5位你可能錯過的夢幻系女聲”。

文章詳細介紹了每位歌手的風格特點,重點推薦的代表作,甚至分析了她們聲音里的獨特質感(比如“像裹著霧氣的鉆石”、“深夜電臺的溫柔耳語”這種形容,雖然有點玄乎但莫名貼切)。更重要的是,作者把她們的音樂和某種情緒、場景(比如深夜獨處、雨天遐想)聯系起來了。

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按圖索驥去聽了。結果!真的挖到寶了!其中一位叫Luna Li(加拿大韓裔音樂人)的,她那張《Duality》專輯,用合成器、夢幻流行加上她有點慵懶又清澈的嗓音,還有小提琴(她自己拉的!),完全戳中我!循環(huán)了好久。要不是那篇軟文推薦,我可能永遠都不會主動搜到她的歌。這就是好推薦的力量——連接你和未知的好音樂。


寫推薦的人,他們真那么懂嗎?

嗯... 這是個好問題,也是我一直在琢磨的。音樂感受這事兒吧,主觀性太強了。你覺得是天籟,我可能覺得是噪音。所以,推薦者的“懂”,更多體現在:

  • 聆聽量足夠大: 聽得多了,自然有比較,有積累。知道什么是常見的套路,什么是真正的新鮮玩意兒。
  • 有一定的音樂知識儲備: 雖然不用像音樂教授那么專業(yè),但基本的風格劃分、樂器辨識、制作上的門道(比如混音、編曲特點),多少得懂點,才能說出個所以然。不過具體到某個合成器音色是怎么調制出來的這種細節(jié)... 呃,這我就抓瞎了,估計很多推薦者也未必真懂,這屬于我的知識盲區(qū)了。
  • 有敏銳的感知力和表達力: 能捕捉到音樂傳遞的情緒、營造的氛圍,并且能用文字相對準確地描述出來,讓你產生“對對對!就是這種感覺!”的共鳴。
  • 有獨立的審美判斷: 不盲目跟風,敢于推薦自己真心認可的東西,哪怕它很小眾。

當然,沒有誰是絕對權威。推薦者的品味也必然有局限和偏好。所以,我的建議是:多看幾個不同風格的推薦者,兼聽則明。最終,你的耳朵才是最高裁判!推薦只是線索,喜不喜歡,還得你自己去聽、去感受。


所以,音樂軟文推薦到底值不值得看?

繞了一大圈,回到核心問題。我的答案是:值得!但要有選擇地看。

  • 把它當作發(fā)現新音樂的渠道之一,而不是唯一途徑。
  • 學會辨別信息的質量和推薦者的誠意。
  • 保持開放心態(tài)去嘗試推薦的內容,但也忠于自己的耳朵,不喜歡就跳過,沒啥大不了的。
  • 享受那個“發(fā)現寶藏”的過程,這本身就是聽音樂的樂趣之一啊!

音樂的世界太大了,一個人探索難免孤獨。好的音樂類軟文推薦,就像旅途上遇到的、同樣熱愛探索的伙伴,他興奮地拉著你說:“快看!那邊有片超美的風景!” 至于那片風景你是否也覺得美,去了才知道。但至少,他給你指了一個值得期待的方向。

下次當你覺得歌荒,或者想換換口味時,不妨去找?guī)灼孔V的音樂軟文推薦看看。說不定,下一首讓你單曲循環(huán)、觸動心弦的歌,就在其中等著你呢。

【文章結束】

上一篇:韓束網絡軟文營銷方案拆解:國貨如何靠內容翻紅?

下一篇:頂針是軟文?揭開網紅營銷背后的真相!


標題:音樂類軟文推薦:讓好音樂找到對的人? ??

地址:http://www.good-jn.cn/rwfb/100124.html


注明“來源:文芳閣”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文芳閣軟文推廣平臺,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如有對內有異議請及時聯系btr2030@163.com,本人將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