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下眼鏡擦了擦)不知道你們發現沒有,有的公司在湖北日報發稿閱讀量動輒10萬+,有的卻像杳無音信。去年夏天碰到過有意思的案例:同樣在要聞版發稿,某農機公司收到37個采購咨詢,另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卻只接到兩個推銷電話——差距到底在哪?
▌找準我的受眾是誰?
有位在漢正街做批發的張老板說過大實話:“我在湖北日報登廣告,是要給市縣領導看的”。這話誠然直白,但戳中了要害。湖北日報64.2萬紙媒訂戶中,68%的是機關事業單位人員(數據來源:中國報業協會2023年度報告),而新媒介矩陣的380萬粉絲里,35-50歲群體占六成。想明晰你想打動誰,這比版面坐標更為重要。
有個易被忽略的細節:報紙第七版右下角的坐標,顧客留存率特別高。黃石某環保公司在這兒連續投了三次設備采購公告,結局市級采購中標率增強了40%。后來報社編輯透露,這一個坐標是很多機關單位剪報的常采用地域。
▌官方報導怎樣寫出煙火氣?
去年湖北日報《新春走基層》系列里,有個鮮明的對比案例:同樣是報導餐飲回暖,A稿寫“營業額同比增長17.3%”,B稿寫“糧道街熱干面老板娘凌晨三點開始撣面”。最后后者在抖音上的播放量是前者的23倍。事實證明,數字要說人話,故事要見真人。
(突然想到上周剛見過的案例)孝感有位賣米酒的廠家更絕,在新聞媒介報導里植入了個順口溜:“孝感米酒有三寶,木甑、老曲、手工攪”,結局這句話被本地超市做成促銷立牌,連著三個月出現在各賣場。這種具象化的記憶點,比公司LOGO曝光有用得多。
▌政務新聞植入商業消息的分寸
重要提醒!在黨政要聞里夾帶私貨是大忌,但有一個合法合規的突破口——政令解讀類專欄。比如說十堰某民宿去年借著鄂西生態旅游圈報導,在專家訪談里自然帶入“現有28間觀景房享受政令補貼”,既符合報導主題,又帶出有效消息。后來他們自己統計,報導刊發當月咨詢量漲了三倍。
還有個小竅門:用好‘商圈主體’這一個詞。報社記者朋友跟我說,這一個詞是政務報導的萬能鑰匙。襄陽某建材公司就試過,在地域金融觀察類稿件里,用“本地商圈主體革新應用建筑垃圾再生技術”,順利實現品牌露出。
▌報紙發稿后的隱藏戰場
很多公司忽略了個核心點:印刷版見報只是開始。比如說宜昌某景區在新聞報紙發稿后,把報導頁面做成塑封展板放在游客中心,配合“憑報紙剪角享門票折扣”活動,兩個月回收了2000多個剪角。更聰明的是,他們把記者拍攝的原始素材剪成15秒短視頻,掛在抖音賬號置頂,播放量破了80萬。
跨平臺動作也有注重。我留意到有個做小龍蝦養殖的,去年在新聞報紙發稿后,立即在今日頭條發起#湖北日報報導的蝦田長啥樣#話題,帶動了300多條UGC內容。這種二次發酵的操作,能把單次發稿價值放大五倍不止。
小編說點心里話:在黨報發稿更像種樹,不能指望今天播種明天結局。去年認識個做礦泉水的顧客,連續三年在湖北日報新春特刊發公司故事,誠然前兩年沒啥聲響,今年突然被選為某重要會議指定用水。有些時候,延續在場比爆發式宣傳更為重要,您說是這一個理不?(摸著保溫杯陷入沉思)
上一篇:湖北敢當發軟文真的能帶來客戶嗎?
標題:湖北日報發稿怎樣讓企業收獲真實客戶?? ??
地址:http://www.good-jn.cn/rwfb/91206.html
注明“來源:文芳閣”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文芳閣軟文推廣平臺,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如有對內有異議請及時聯系btr2030@163.com,本人將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