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什么軟文能引起共鳴?這5種內容讓人忍不住轉發
【文章開始】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手指滑著滑著,突然被一篇廣告...哦不,是“軟文”給戳中了?心里咯噔一下,甚至鼻子有點酸,或者忍不住嘴角上揚?然后,鬼使神差地就點了轉發,還配上句“太真實了!”或者“說的就是我啊!”。
為什么別人的軟文像長了鉤子,能精準釣到你心里那條叫“共鳴”的魚,而你的卻像石頭沉入大海? 今天咱就來嘮嘮,到底發什么軟文,才能讓讀者拍大腿喊“臥槽,這就是我!”。
一、共鳴到底是啥玩意兒?為啥它這么“香”?
簡單粗暴點說,共鳴就是 “你懂我” 的感覺。讀者一看你的內容,心里想:“對對對!我就是這樣想的/我就是這么干的/我也遇到過這事兒!” 那種找到“組織”、找到“知音”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瞬間就拉近了距離。
為啥它“香”?因為:
- 信任感飆升: 當用戶覺得“你懂我”,自然就更愿意相信你說的話,哪怕你后面開始介紹產品。
- 傳播力爆炸: 人天生愛分享能代表自己想法或處境的東西。共鳴內容=用戶想轉發的“社交貨幣”。
- 記憶點深刻: 觸動情緒的內容,比干巴巴講功能賣點的,更容易被記住。想想看,你更容易記住一個搞笑的段子,還是一個冰箱的參數表?
說白了,共鳴就是打開用戶心門的萬能鑰匙。那...鑰匙孔在哪?
二、戳中哪些“點”,能讓人瘋狂共鳴?
核心問題來了:發什么軟文能引起共鳴? 別急,咱們拆開揉碎了看。根據我觀察(以及被無數次戳中的經驗),主要有這么幾類:
1. 痛點共鳴:那些讓人“哎喲我去”的日常
痛點是什么?就是生活中那些讓人不爽、麻煩、焦慮、甚至有點小絕望的瞬間。 把它們精準地描述出來,用戶立刻會覺得:“靠!這不就是我嗎?!”
- 職場社畜的痛:
- 方案改了800遍,最后用回第一版。
- 領導深夜@你,問你“睡了嗎?”(明知故問!)
- 工資條和理想之間的距離,比地球到火星還遠。
- 案例: 一篇講“當代職場人如何優雅地崩潰”的軟文,列舉了各種表面笑嘻嘻、內心MMP的瞬間,配上搞笑又心酸的插畫,瞬間在朋友圈刷屏。結尾巧妙帶出一個解壓小工具APP,下載量暴增。
- 新手爸媽的累:
- 凌晨3點的喂奶鬧鐘,比任何老板都準時。
- 娃生病時的手忙腳亂,感覺自己像個廢物。
- 在“科學育兒”和“老人經驗”之間反復橫跳,精神分裂。
- 單身青年的愁:
- 被催婚催到懷疑人生,過年回家像上刑場。
- 一個人吃飯、看電影、看病,練就“孤獨十級學者”。
- 渴望愛情又害怕受傷,在“主動出擊”和“隨緣躺平”間搖擺。
關鍵: 描述要極其具體、細節化、場景化。越真實,越扎心,共鳴越強。產品/服務要能真正解決這個痛點,或者提供緩解方案。
2. 癢點共鳴:那些讓人“好想要”的小確幸
癢點是什么?是對美好生活、理想狀態的向往和渴望。 描繪出用戶夢想中的畫面,讓他們心癢癢:“對對對!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 對“精致生活”的想象:
- 清晨一杯手沖咖啡,陽光灑在整潔的北歐風書桌上。
- 周末在家做頓Brunch,擺盤精致到舍不得吃。
- 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充滿綠植的小陽臺。
- 對“自我提升”的追求:
- 一年讀50本書,談吐氣質UP UP。
- 掌握一門新技能(攝影、插花、編程),感覺人生開掛。
- 堅持健身,擁有讓人羨慕的馬甲線/人魚線。
- 對“詩和遠方”的憧憬:
- 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逃離眼前的茍且。
- 在陌生的街頭漫步,感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
- 體驗一次極限運動,挑戰自我。
關鍵: 營造氛圍感!用美好的畫面、細膩的感受去打動用戶。產品/服務要能成為用戶通往這種理想生活的“橋梁”或“催化劑”。比如,賣咖啡機的,就描繪用自家機器做咖啡帶來的愜意清晨;賣線上課程的,就展示學成后的蛻變和自信。
3. 群體歸屬感共鳴:“我們”是一伙兒的!
人都需要歸屬感。 找到特定群體的共同特征、經歷、語言(黑話)、甚至是小癖好,大聲喊出來:“嘿!自己人!” 用戶會立刻感到被接納、被理解。
- 地域歸屬: “只有XX人懂的梗”、“XX人的胃,離家三天就想這口”。
- 身份認同: “當媽后才知道的10個真相”、“程序員的浪漫,你懂嗎?”、“90后已經開始養生了”。
- 興趣圈層: “骨灰級影迷才懂的冷知識”、“玩攝影的,誰沒為鏡頭吃土過?”、“資深貓奴的日常”。
- 價值觀認同: 強調某種共同信奉的理念或態度(如環保、獨立女性、匠人精神等)。
案例: 某運動品牌針對跑步愛好者,發布一篇“跑者的10種‘怪癖’”,比如“看到好路就想跑兩步”、“對跑鞋的癡迷勝過一切”、“跑完步的自拍必須發朋友圈”... 跑友們看完紛紛表示“中槍”、“是我本人沒錯了”,品牌好感度和社群凝聚力瞬間提升。不過話說回來,這種圈層共鳴需要你對目標群體有足夠深的了解,否則容易露怯。
4. 集體回憶殺:那些年,我們一起...
懷舊是強大的情感觸發器。 喚醒一代人或一個群體的共同記憶,瞬間就能拉近距離,產生“原來你也記得”的默契感。
- 童年回憶: 小霸王游戲機、干脆面里的卡片、放學路上的零食、暑假必播的《還珠格格》...
- 青春印記: 周杰倫的磁帶、非主流發型、QQ空間的火星文、大學食堂的味道...
- 時代符號: 某個特定年代流行的物件、歌曲、影視劇、社會事件等。
關鍵: 細節!細節!還是細節!越具體、越有年代感的細節,越能精準戳中。產品如果能巧妙融入這些懷舊元素,效果加倍。比如,某飲料復刻老包裝,某快餐推出童年套餐,都能引發一波情懷消費。
5. 價值觀/情感共鳴:說到心坎里去了
**觸動人心底最樸素的善惡觀、情感需求(親情、友情、愛情)或對生活的感悟。** 這類內容往往能引發更深層次、更廣泛的共鳴。
* **對親情的感恩/愧疚:**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 **對友情的珍視:** “真正的朋友,是平時不聯系,有事一定在”。
* **對愛情的思考:** “好的愛情,是互相成就,而不是互相消耗”。
* **對生活的態度:** “接受平凡,但拒絕平庸”、“生活不易,但請保持微笑”。
* **對社會現象的溫和發聲:** 表達對某種正向價值(如誠信、善良、堅持)的支持或對某種不良現象的溫和批評(注意尺度)。
**關鍵:** 真誠!切忌說教和煽情過度。用真實的故事、細膩的筆觸去表達,讓用戶自己產生感悟和認同。品牌如果能傳遞出積極、溫暖的價值觀,更容易贏得用戶好感。**雖然...但是...這類內容要做得自然不刻意,避免變成“強行正能量”,挺考驗功力的。**
---
三、怎么找到這些“共鳴點”?
知道了“發什么”,那“怎么發”?怎么知道用戶的痛點和癢點在哪?總不能靠猜吧?
* **鉆進用戶堆里:**
* **看他們聊啥:** 泡在目標用戶活躍的論壇、社群、評論區(微博、小紅書、抖音、知乎、垂直社區等)。看他們在抱怨什么?在分享什么?在炫耀什么?在問什么問題?**這或許暗示了他們的真實需求和情緒點。**
* **聽他們吐槽:** 用戶訪談、問卷調查(別搞太復雜)、客服反饋,都是寶藏信息源。用戶抱怨最多的地方,往往就是痛點最集中的地方。
* **觀察生活,做個“有心人”:** 留意身邊人的日常,觀察社會熱點和流行文化。很多共鳴點就藏在最普通的生活細節里。
* **借鑒爆款,分析原因:** 看到刷屏的、引發大量討論的內容,別光顧著樂,想想它為什么火?戳中了人們的哪個點?**(具體為什么某個點突然爆火,有時候我也說不清,感覺有運氣成分在)**
---
四、寫共鳴軟文,別忘了這些“坑”
追求共鳴是好事,但也得悠著點:
* **別“為賦新詞強說愁”:** 硬凹痛點、假扮同類人,用戶一眼就能識破,反而招人煩。真誠是基礎!
* **別過度煽情/賣慘:** 適度的情感能打動人,過度了就成了“情感綁架”,讓人尷尬甚至反感。
* **產品關聯要自然:** 前面共鳴鋪墊得再好,如果產品/服務硬邦邦地插進來,或者跟前面的內容八竿子打不著,那就前功盡棄了。解決方案要能順理成章地解決你提出的問題或滿足你描繪的向往。
* **尊重差異,避免冒犯:** 共鳴不等于所有人都認同。注意措辭,避免以偏概全或冒犯特定群體。比如,不是所有女性都想當辣媽,不是所有年輕人都想躺平。
* **數據是佐證,不是全部:** 用戶畫像、熱點數據可以參考,但別完全依賴冷冰冰的數據。**人類復雜的情感,有時候數據也未必能完全捕捉到。**
---
寫在最后
說到底,**能引起共鳴的軟文,核心在于“懂人心”。** 它像一面鏡子,照出用戶的現實困境或內心渴望;它像一個朋友,說出用戶想說但沒說出的話;它像一個燈塔,指向用戶向往的方向。
別再自說自話地夸產品有多牛了。彎下腰,走進用戶的生活和內心,找到那些能讓他們心頭一顫、眼眶一熱、會心一笑的“點”。當你真正理解并表達了他們的喜怒哀樂、夢想與掙扎時,你的軟文就不再是“軟文”,而是能引發回響的“心聲”。
所以,下次寫軟文前,先問問自己:**“這東西,能讓我自己或者我身邊的人,有‘這就是我!’的感覺嗎?”** 如果有,恭喜你,離成功不遠了。
【文章結束】
標題:發什么軟文能引起共鳴?這5種內容讓人忍不住轉發? ??
地址:http://www.good-jn.cn/rwfb/97343.html
注明“來源:文芳閣”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文芳閣軟文推廣平臺,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如有對內有異議請及時聯系btr2030@163.com,本人將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