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牌公益軟文:企業做好事的正確打開方式
【文章開始】
你有沒有這種感覺?刷手機時,看到一些企業說自己捐了多少錢、做了多少好事,心里卻沒啥波瀾,甚至有點煩?為什么有些公益廣告讓人看了心頭一暖,甚至想跟著捐點,有些卻像電線桿上的牛皮癬,讓人想快點劃走? 這里頭的門道,就是“品牌公益軟文”的學問了。
一、啥是品牌公益軟文?不就是企業給自己臉上貼金嗎?
嗯...這么說有點片面了。簡單粗暴點理解:品牌公益軟文,就是企業通過講述自己做公益的故事、理念或行動,來提升品牌形象、傳遞價值觀的一種內容形式。
- 核心是“公益”:它得真跟做好事、解決社會問題沾邊,比如環保、助學、扶貧、救災、關愛特殊群體等。
- 載體是“軟文”:不是硬邦邦的廣告,而是像講故事、分享觀點、報道事件一樣,把公益信息“軟性”地傳遞出去。
- 目的是“品牌”:最終,企業希望通過這種形式,讓消費者覺得“這家公司不錯,有社會責任感”,從而更認可、更喜歡甚至更愿意購買它的產品或服務。
自問自答:企業做公益就做唄,為啥非得寫出來?這不是作秀嗎?
問得好!這里得分兩面看:
- 透明與倡導: 企業做公益花了錢、花了精力,讓公眾知道錢花哪兒了、效果如何,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同時,把公益故事講出來,本身也能帶動更多人關注社會問題,甚至參與進來。 比如,一個企業講它如何幫助鄉村孩子解決飲水問題,可能就啟發其他人也去關注這個領域。
- 品牌建設需求: 不可否認,企業也希望公益行為能反哺品牌。現在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越來越看重品牌背后的價值觀和社會擔當。 一個真心實意做公益、并且能把故事講好的品牌,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好感和信任。這本身也是市場規律。
關鍵點: 作秀與否,核心在于“真”還是“假”。是真金白銀投入、真心實意解決問題,還是僅僅擺拍幾張照片、發個通稿了事?消費者眼睛是雪亮的。
二、為啥品牌公益軟文越來越重要?光賣貨不行嗎?
時代變了,朋友!光靠產品好、價格低,越來越難打動人心了。為啥?
- 消費者變了: 現在的消費者,尤其是Z世代,買東西不光看功能、價格,更看品牌“人設”。 他們希望自己支持的品牌,是和自己價值觀一致的“同道中人”。環保、平等、關愛...這些關鍵詞越來越重要。
- 信息爆炸了: 每天被海量信息轟炸,普通的廣告早就免疫了。一個打動人心的公益故事,反而更容易穿透噪音,觸達人心,留下深刻印象。
- 競爭壓力大了: 產品同質化嚴重,服務也容易模仿。品牌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成了難以復制的核心競爭力。 公益軟文是傳遞這種價值觀的重要渠道。
有調查顯示(具體哪家機構我一時想不起來了...),超過70%的消費者表示,會更傾向于購買和支持那些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品牌。 這個趨勢,企業不可能忽視。
三、怎么寫好品牌公益軟文?別整成自嗨型表揚稿!
寫砸了的公益軟文,那真是大型尷尬現場。怎么避免?記住幾個要點:
- 1. 真誠是必殺技: 別吹牛,別夸大。 做了多少就是多少,解決了什么問題,還存在什么困難,都可以坦誠地說。把重點放在“行動”和“改變”上,而不是自我表揚。 比如,“我們為XX小學捐贈了凈水設備,孩子們終于喝上了干凈水”,比“我們致力于改善中國鄉村教育環境”實在得多。
- 2. 故事比數據更有溫度: 數據很重要(比如捐了多少錢,建了多少學校),但冷冰冰的數字很難打動人。 要學會講“人”的故事。比如,受助學生的笑臉、被保護動物的狀態、社區環境改善后居民的生活變化... 具體的人物和故事,更能引發共鳴。
- 3. 用戶視角,而非企業視角: 別通篇“我們公司如何如何”。 多想想用戶關心什么?公益項目對社會、對受助者、甚至對普通大眾(比如環境改善惠及所有人)有什么實際價值?從受益者或社會價值的角度切入,更容易被接受。
- 4. 別把公益當遮羞布: 企業自身行為要經得起推敲。 這邊喊著環保口號做公益,那邊自家工廠偷偷排污被曝光... 這種打臉行為,會讓任何公益宣傳瞬間變成笑話,甚至引發更大的公關危機。公益行為必須與企業的核心業務和整體價值觀一致。
- 5. 弱化商業痕跡,強化情感連接: 公益軟文里硬塞產品信息和促銷活動,是大忌!目的是建立情感認同和價值觀共鳴。 品牌露出可以自然融入,比如志愿者穿著帶LOGO的服裝,或者在文末非常克制地提一句品牌理念。核心是,讓公益行動本身發光。
四、誤區警告!這些坑千萬別踩
- 道德綁架: “我們都捐了這么多,你不買點好意思?” 這種論調極其令人反感。公益是自愿行為,不是交易籌碼。
- 過度煽情,賣慘博眼球: 利用受助者的苦難進行過度渲染,追求淚點而忽視尊嚴,這種方式既不尊重,也難以持久。
- 承諾夸張,無法兌現: 為了宣傳效果夸下海口,結果執行不到位,或者后續沒有跟進,嚴重透支品牌信用。
- 與品牌調性嚴重不符: 一個主打高端奢華路線的品牌,突然跑去宣傳一個非常草根、接地氣的公益項目,如果關聯性不強,會顯得很突兀,效果可能適得其反。需要找到與品牌DNA契合的公益方向。
- “一錘子買賣”思維: 公益不是一次性的宣傳活動。持續投入、長期關注,才能建立真正的信任和影響力。 把公益當成長期事業來經營,宣傳才有底氣。
五、看看別人家孩子是怎么做的?(案例時間)
- 鴻星爾克 & 河南水災: 這個案例有點特殊,企業本身沒怎么寫軟文(當時都快“破產”傳聞了),但網友自發把它“野性捐款”的行為推上熱搜。核心點在于:企業在大災面前展現出的真誠和擔當,引發了全民共情。 后續鴻星爾克的反應也比較得體,沒有過度消費這次事件,反而強化了“踏實做產品,低調做公益”的形象。(當然,后續發展也面臨挑戰,但這波公益帶來的品牌好感度是實打實的)。
- 支付寶 - 螞蟻森林: 把用戶的低碳行為(步行、線上支付等)量化成“綠色能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可以兌換成在荒漠地區種下一棵真樹。它成功地把宏大(環保)的目標,拆解成每個人可參與、可感知的小行動,并通過實時反饋(能看到自己種的樹編號、位置)和社交互動(偷能量)增強了參與感和趣味性。 公益行為深度融入產品功能和品牌理念,潤物細無聲。
- 某礦泉水品牌(具體名字忘了): 承諾每賣出一瓶水,就捐X分錢用于水源地保護。把商業行為與公益目標直接、透明地掛鉤,讓消費者清晰地感知到自己購買行為帶來的公益價值。 簡單直接,容易理解。
六、未來趨勢:公益軟文還能怎么玩?
- 更注重參與感: 不僅僅是“看”故事,而是讓用戶能“參與”進來。比如發起公益挑戰、提供志愿服務機會、開放小額捐贈通道等。“一起做”比“看我做”更有力量。
- 技術賦能: 利用AR/VR讓用戶“身臨其境”地感受公益現場,用區塊鏈技術確保捐款透明可追溯,用大數據精準匹配公益需求和資源。
- 跨界聯名搞公益: 不同領域、不同調性的品牌聯手做公益,能碰撞出新的火花,擴大影響力。比如時尚品牌與環保組織合作推出可持續材料產品。
- 聚焦“小而美”的議題: 除了大的災難救助,關注身邊具體而微的社會問題,比如社區養老、特殊兒童教育、本土文化保護等,更容易做出特色,建立深度連接。
- 長期主義是王道: 未來,那些能選定一個領域,持續深耕、做出實效的公益項目及其傳播,將更能贏得尊重和信任。 曇花一現的熱點追不動了。
寫在最后
品牌公益軟文,說到底是企業如何“好好說話”,把“做好事”的心意和行動,有效地、真誠地傳遞出去。 它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能實實在在地幫助到需要的人,同時為品牌積累寶貴的信任資產和社會價值,實現真正的共贏。用得不好,或者心不誠,那翻車也是分分鐘的事,反而損害品牌。
核心就一句話:真公益,說人話。 把事兒做實了,把故事講真了,把姿態放低了。消費者心里有桿秤,是不是真心做好事,大家掂量得出來。企業想靠公益加分,路只有一條:真心實意,長期投入,用行動說話,讓故事自己發光。
【文章結束】
標題:品牌公益軟文:企業做好事的正確打開方式? ??
地址:http://www.good-jn.cn/rwfb/97415.html
注明“來源:文芳閣”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文芳閣軟文推廣平臺,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如有對內有異議請及時聯系btr2030@163.com,本人將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