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聚集

我國何時普及普通話 在1955年10月舉辦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與“現代漢語規范問題學術會議”期間,正式將漢民族共同語的名稱確定為“普通話”。普通話非由個人所創,而是源自于民眾的總結歸納。 1909年,清政府將北京官話命名為國語;民國時期多次制定標準,1918年北洋政府發布了首套國家認可的國音注音字母,1923年國語統一籌備會第五次會議決定以現代中國北方官話的白話文語法和北京話語音制定語音,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國音常用字匯》后,確立國語標準; 新中國成立后,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作為普通話標準音的主要采集地,制定標準后于1955年向全國普及。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擴展資料: “普通話”的“普通”實則是對“普遍通行”的簡化。語言學家王力先生在其《漢語淺談》中設有“什么是普通話”這一小節,他提出:“什么是普通話呢?普通話就是通行全國的話。”“普通話就是普遍通行的話。” 實際上,“普通話”一詞早在清朝末年就已出現。1906年,切音字運動積極分子朱文熊撰寫了《江蘇新字母》一書,將漢語分為三類,其中一類名為“普通話”。他認為,普通話是“各省通用之話”。 朱文熊提出“普通話”這一概念后,并未得到廣泛使用,當時人們將各省普遍通用之話稱為“藍青官話”,“藍青”原意為顏色混雜、不純粹,“藍青官話”即指摻雜了各地方言的北京話。由于這種話多在官場使用,故稱為“官話”。 后來,人們逐漸開始使用這種人人都明白的話,使用這種話不再僅限于“官”了,民國初年就出現了“國語”一詞,“國語”取代了“官話”。相較于“官話”,“國語”更具“民”的色彩。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進行文字改革時,語言專家對“普通話”這一概念的使用進行了嚴謹的科學論證,認為“官話”顯然不妥;同時,“國語”也不夠恰當。 因為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并非所有人都使用漢語,還不能將普遍通用的漢民族共同語稱為“國語”。直接使用“普遍通行的漢語”又嫌音節過長,于是采用簡化方式,稱之為“普通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普通話(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的現代標準漢語) 推廣普通話的必要性 推廣普通話的必要性是什么? 語言是最關鍵的交際工具和信息傳遞載體,民族共同語的普及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普通話是全國通用的語言。它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積極推廣、普及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有助于消除語言障礙,促進社會交流,對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社會對普通話的客觀需求日益強烈。推廣普通話,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有利于促進人員交流、商品流通和建立統一的市場。人們開始自覺地要求在經濟活動中使用普通話。 推廣普通話是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需要。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否擁有統一、規范的語言,是關乎國家獨立和民族凝聚力的重大政治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19條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使用國家通用的語言文字,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也是公民具有國家意識、主權意識、法制意識、文明意識、現代意識的具體體現。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方言的國家,推廣普及普通話有利于加強我國各民族的交流與往來,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同時有利于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 推廣普通話是加強素質教育的需要。我國跨世紀教育發展與改革的基本任務是實施素質教育,剛剛結束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對培養創新人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素質是知識、能力和良心修養的綜合反映。語言文字是思維表達的工具、文化知識的載體和交際能力的依托,因此是素質構成與發展的基礎,是文化建設的必要條件。著名語言學家呂淑湘先生曾指出“學好語文是學好一切的根本”。特別是在信息時代,語言文字規范更是掌握計算機語言的必要前提。對于任何學段、任何專業的學生來說,能說流利的普通話,具有較強的語言文字能力和計算機操作能力,這個本領在求學、求職和事業競爭中就能占據優勢地位。推廣普通話是各級各類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它有利于貫徹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方針,有利于弘揚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語言文明是人的素質最直接的體現。努力提高人們的語言道德意識,進行語言行為的道德規范,加強語言文明的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離不開語言文字的工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計的專門人才,除了思想和專業方面的要求外,還應當使他們具有較強的語言文字能力。一個人文化素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語言文字的修養。使用純潔健康的語言文字是個人修養很重要的一部分。

普及普通話是提升素質教育的必要途徑。我國跨世紀教育進步與變革的根本任務是實行素質教育,剛剛閉幕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大會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實行素質教育的決定》對培育創新人才、全面實行素質教育提出了清晰的要求。素質,是知識、才能和道德修養的綜合體現。語言文字是思維表達的手段、文化知識的載體和交際能力的依托,因此是素質構成與發展的基石,是文化建設的必要條件。著名語言學家呂淑湘先生曾指出“精通語文是精通一切的基礎”。尤其是到了今天的信息時代,語言文字規范更是掌握計算機語言的必要前提。對于任何學段、任何專業的學生來說,能說流利的普通話,具備較強的語言文字能力和計算機操作能力這個最實用的技能,在求學、求職和事業競爭中就能占據優勢地位。普及普通話是各級各類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它有利于實施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略方針,有利于弘揚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語言文明是人的素質最直接的體現。努力提高人們的語言道德觀念,進行語言行為的道德規范,加強語言文明的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離不開語言文字的工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計的專門人才,除了思想和專業方面的要求外,還應當使他們具有較強的語言文字能力。一個人文化素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語言文字的修養。使用純潔健康的語言文字是個人修養很重要的一部分。

語言文字作為一種社會工具,記錄著科學技術發展的已有成果,傳遞著科技發展的最新信息。科學技術越發達,語言文字的應用就越廣泛,與社會的關系就越緊密。語言文字的規范化、標準化和應用研究水平是中文信息處理技術的先決條件。普及普通話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有利于推動中文信息技術處理的發展和應用。 普及普通話是各行各業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對廣電系統來說,使用標準、規范的語言文字,不僅關系到廣播、電影、電視的實際效果,而且對全社會語言文字的規范化具有重大影響。對教育系統來說,“普通話是教師的職業語言,用普通話進行教學是合格教師的必備條件之一,是師范院校和職業中學學生的職業基本功”。對于黨政機關來說,以普通話作為工作用語是執法行為,它體現了機關工作的嚴肅性和規范性,有利于提高干部素質和加強機關文明建設。對于企業和交通、郵電、金融、商貿、旅游等服務行業來說,普及普通話能夠提高員工隊伍的文化素質和整體修養,促進企業和行業的文化建設,幫助樹立良好形象,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企業和行業自身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的需要。 由上面我們可以看出,普通話是以漢語文授課的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語言;是以漢語傳送的各級廣播電臺、電視臺的規范語言;是漢語電影、電視劇、話劇必須使用的規范語言;是我國黨政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干部,在公務活動中必須使用的工作語言;是不同的方言區以及國內不同民族之間人們的通用語言。大力普及、積極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既是當前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各族人民的熱切愿望,是符合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上一篇:普及普通話行動海報設計,普通話推廣海報素材匯編

下一篇:普通話的好處50字 講好普通話作文50字


標題:普通話推廣活動全國展開,探究我國普通話普及歷程的起始時刻? ??

地址:http://www.good-jn.cn/a/rwfb/86445.html


注明“來源:文芳閣”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文芳閣軟文推廣平臺,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如有對內有異議請及時聯系btr2030@163.com,本人將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