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出讓人瘋狂轉發的軟文:3個共鳴法則,小白也能上手
【文章開始】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刷朋友圈,突然看到一篇文章,標題平平無奇,但就是忍不住點進去看。看著看著,鼻子一酸,或者一拍大腿:“靠!這不就是我嗎?” 然后想都沒想就轉發給了閨蜜、兄弟、同事群...
為啥有的文章像長了鉤子,一下子就把你心給鉤住了?而有的文章寫得天花亂墜,你卻連看完的耐心都沒有?
答案就倆字:共鳴。
對,就是那種“你懂我”的感覺。寫軟文,尤其是想讓別人心甘情愿轉發、甚至掏錢的軟文,能不能引起共鳴,絕對是生死線。今天咱就掰開了揉碎了,聊聊怎么寫出這種讓人“拍案叫絕”的軟文。
一、共鳴到底是個啥玩意兒?為啥這么重要?
簡單說,共鳴就是你寫的東西,戳中了讀者心里某個點,讓他覺得:“哎呀媽呀,這不就是我的故事/我的想法/我的困境嗎?” 那一刻,讀者和你之間,仿佛架起了一座無形的橋。
為啥重要?想想看:
- 注意力稀缺: 現在信息爆炸,誰有功夫看跟自己無關的東西?共鳴是吸引注意力的強力磁鐵。
- 信任建立: 當讀者覺得“你懂我”,天然就對你多了一份信任。信任,是成交的基石。
- 轉發驅動力: 人轉發東西,要么覺得有用,要么覺得有趣,要么就是——“這說的就是我(或我朋友)啊!” 共鳴是病毒傳播的燃料。
自問自答:那共鳴就是寫得很感人、很煽情就行了嗎? 嗯... 不全對。感動是共鳴的一種,但共鳴的范圍更廣。它可以是: * 情感共鳴: 喜悅、悲傷、憤怒、焦慮... 比如寫職場壓力、帶娃崩潰、異地戀心酸。 * 經歷共鳴: 共同的回憶、相似的遭遇。比如“第一次租房被坑”、“高考那年”。 * 價值觀共鳴: 對某件事的看法一致。比如“支持國貨”、“環保生活”。 * 身份認同: “寶媽”、“北漂”、“打工人”... 標簽本身就是共鳴點。 * 痛點/癢點共鳴: 你精準地描述了他的困擾(痛點)或者渴望(癢點)。比如“工資總不夠花”、“想減肥又管不住嘴”。
所以,光煽情不夠,得找準那個能戳中大多數目標讀者的“點”。
二、想戳中人心?你得先找到那顆“心”在哪!
共鳴不是瞎蒙的。你得知道你的讀者是誰,他們關心啥,煩惱啥,渴望啥。這就是常說的——用戶畫像。
別被這個詞嚇到,其實就是搞清楚:
- 你的文章寫給誰看? 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是焦慮的中年寶媽?還是追求精致生活的小資白領?
- 他們此刻最關心什么? 找工作?孩子教育?升職加薪?健康養生?脫單?
- 他們有哪些說不出的痛? 錢不夠花?時間不夠用?不被理解?身材焦慮?
- 他們內心深處渴望什么? 被認可?安全感?自由?歸屬感?變美變有錢?
怎么找這些信息?
- 看! 去看目標人群聚集的論壇、社群、評論區。他們在聊啥?抱怨啥?點贊啥?
- 聽! 如果有機會,直接和目標用戶聊聊天。
- 搜! 利用搜索引擎、社交媒體的熱搜、話題榜,看大家都在關注什么。
- 問! 做個小調研(問卷、投票)直接問。
舉個栗子: 你想寫一篇給“新手媽媽”看的奶粉軟文。光說奶粉多營養多好吸收,可能效果平平。但如果你開頭寫:“凌晨三點,娃又哭了。你頂著黑眼圈沖奶粉,手忙腳亂,水溫不是燙了就是涼了,娃哭得撕心裂肺,你也快崩潰了... 那一刻,是不是只想有罐能讓你省點心、娃喝了舒服的奶粉?” 這畫面感,這場景,新手媽媽一看就懂,瞬間破防。 因為你精準擊中了她們“缺覺+焦慮+希望娃好”的復雜情緒。
三、打造共鳴軟文的“三板斧”
知道了目標在哪,接下來就是怎么“打”了。三個核心技巧,記好了:
1. 講故事,別講道理
人天生愛聽故事,討厭被說教。一個真實、鮮活的故事,比一百句空洞的口號更有力量。
- 講誰的故事?
- 講“我”的故事: 親身經歷,真實可信,容易拉近距離。“我也曾像你一樣...”
- 講“他”的故事: 客戶案例、朋友經歷、名人軼事(要貼切)。用第三人稱,更有客觀感。
- 講“你”的故事: 描繪目標讀者的典型場景和內心活動。“你是不是也經常...”
- 怎么講好故事?
- 細節!細節!細節! 具體的時間、地點、動作、感受。比如“去年冬天,在北京西二旗地鐵站,我被擠得雙腳離地那一刻,突然覺得...”
- 沖突! 故事要有起伏,有困難,有解決(或試圖解決)的過程。沖突制造張力,吸引人看下去。
- 情感! 把當時的感受寫出來。是憤怒?委屈?溫暖?感動?
- 結果/啟示: 故事最后要能自然引出你想表達的觀點或產品價值,別太生硬。
自問自答:故事一定要完全真實嗎? 嗯... 核心情感和痛點必須真實。 細節可以適當潤色,但別瞎編。讀者不傻,虛假的故事很難引起真正的共鳴。不過話說回來,有時候“典型故事”(集合了多個真實案例的共性)反而更能代表一群人。
2. 說人話,別說“鬼話”
用大白話!用口語!用讀者平時說話、思考的方式去寫!
- 避免專業術語、高大上詞匯。 除非你的目標用戶全是專家。
- 多用短句、感嘆句、反問句。 像聊天一樣自然。
- 適當加入語氣詞、網絡熱詞(適度)。 比如“真的絕了!”、“誰懂啊?”、“家人們...”。
- 敢于暴露“不完美”。 可以有點小吐槽,小自嘲,顯得更真實、更有人味兒。比如“寫到這兒,我自己都有點想哭了(捂臉)”。
反面教材: “本品采用先進納米級水解技術,富含多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及礦物質元素,能有效促進營養吸收,提升機體活力...” (讀者:說人話!) 正面教材: “這奶粉,我家那挑嘴娃居然一口氣干完了!以前喝別的總吐奶,小肚子脹得像皮球,哭得全家睡不著。換了這款后,神奇了!消化好了,晚上能睡整覺了,老母親我終于能喘口氣了!” (讀者:這不就是我娃嗎?快告訴我哪買的!)
3. 調動感官,制造“代入感”
讓讀者不僅僅是“看”文字,而是能“看到”畫面、“聽到”聲音、“聞到”氣味、“感受到”情緒。
- 視覺: “凌晨三點,手機屏幕的冷光打在臉上...”
- 聽覺: “窗外是淅淅瀝瀝的雨聲,屋里是娃斷斷續續的哭聲...”
- 觸覺: “握著那杯熱咖啡,暖意從手心一點點蔓延開...”
- 嗅覺/味覺: “剛出爐的面包香氣,混合著咖啡的焦苦味...”
- 心理活動: “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說不出的滋味...”
當你把讀者拉進你營造的場景和情緒里,共鳴自然就產生了。 他們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
四、小心!這些坑會毀了你的共鳴
追求共鳴的路上,也容易跑偏:
- 用力過猛,變成“賣慘”或“煽情”: 哭天搶地,過度渲染。讀者會覺得假、尷尬,甚至反感。真誠是底色,克制是美德。
- “我懂你”變成“我教你”: 前面共情得好好的,后面突然高高在上開始說教:“你應該這樣...”“你必須那樣...”。瞬間下頭!共鳴是理解,不是指導(除非讀者明確需要解決方案)。
- 目標不清,共鳴點散亂: 想戳中所有人,結果誰都沒戳中。一篇文章,聚焦一個核心人群,解決一個核心痛點/癢點。
- 脫離產品/服務: 故事講得感人肺腑,但最后硬轉到產品上,非常生硬。共鳴的最終目的還是服務于你的目標(品牌認知、轉化等),故事和產品之間需要有自然的、合理的連接點。 比如前面新手媽媽的例子,自然引出奶粉易溶解、好消化、寶寶舒適的特點。
- 忽視真實性: 編造離譜的故事或數據。一旦被識破,信任崩塌,后果更嚴重。可以潤色,但別造假。
五、寫在最后:共鳴是心與心的碰撞
寫容易引起共鳴的軟文,核心在于“換位思考”。你得暫時放下自己的身份、目的,真正站在讀者的角度,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
這需要練習,需要觀察,更需要一點點的“共情力”。技巧可以學習,但真誠的心意,讀者一定能感受到。
別想著寫一篇“爆款”就完事了。多寫,多試,多看看讀者的反饋。哪篇轉發多了?哪篇評論里說“看哭了”、“太真實了”?這些就是你的成功案例,好好研究它們。
最后,記住:最好的共鳴,不是你說服了讀者,而是讀者在你的文字里,看到了他們自己。 當他們覺得“這說的就是我”時,你的軟文,就成了。
下次想聽我掰扯點啥?留言告訴我唄!
【文章結束】
下一篇:寫好旅游營銷軟文標題的12個狠招,讓點擊率暴增!(H1)
標題:寫出讓人瘋狂轉發的軟文:3個共鳴法則,小白也能上手? ??
地址:http://www.good-jn.cn/rwfb/97175.html
注明“來源:文芳閣”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文芳閣軟文推廣平臺,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如有對內有異議請及時聯系btr2030@163.com,本人將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