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基本上繼承了國內的方法,還口口聲聲說企業品牌是承諾,企業品牌是打出來的,不是推廣的,又加了一條:先打國家企業品牌,再打企業品牌。傳播路徑只有創新。
在華為大規模進入公司和客戶市場的今天,如何建立更廣泛的企業品牌意識已經成為華為非常重要的問題。
不要說華為的企業品牌好或者華為的企業品牌不好,盡量陳述一個企業品牌的事實。
華為是個有趣的企業。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們首先要有一個假設,然后根據這個假設設定自己做事情的步驟。比如任老板前段時間在一篇文章中說:未來電信互聯網厚如太平洋,華為的就是基于這個假設。
華為公司品牌的假設是什么?
1.企業品牌是一種承諾;
2.企業品牌不是推廣,而是發揮出來;
3.企業品牌也有投資收益比。
這些假設近年來逐漸清晰,得到了企業各個層面的認可。華為是從電信業務開始的,所以所有品牌的概念也是從這個開始的。
在早期,華為對電信設備的定義是關于可信度的,因為電信互聯網數量眾多且復雜,對可信度的要求很高。但是,由于技術的積累和能力的限制,華為早期產品的可信度肯定不會高。所以華為對電信互聯網高可信度的最初要求是兩點:

1.依靠人海戰略。如果出現問題,服務人員可以在一小時內到達。如果沒有,R&D將乘最快的航班到達,互聯網設備將通宵恢復。
2.免費更換。免費用新設備替換故障設備。
華為早年基本都是這樣傳達自己的,原因有二。一個是當時電信利潤率很高,可以支撐這么大的消費。另一個是華為的互聯網地位比較低,客戶對互聯網穩定性的要求比大城市低。大家心里都是肉,大部分客戶都被華為的精神感動了。雖然有問題,但華為仍然是一個可靠的供應商。

后來華為發現傳輸慢了,就用很細的銅版紙印了華為的產品介紹和互聯網應用實例,在每個實例的最后都留了客戶聯系方式。原則上,華為通過這些手段給縣電信局的印象是高效守信,不是騙子企業。
在這個階段,華為企業品牌的原始概念形成了:企業品牌是一種承諾。
后來華為的電信互聯網設備開始走向市局。這個時候,困難不在于你是隨叫隨到,你可以把毛病改回來。市局對互聯網的穩定性和可擴展性要求高得多,能參考的廠商都是:七國八系統。市局對華為的要求,一般是和當時七國八系統的八家企業對比。

首先要有突破口,突破口必須在和華為關系比較好的市局。最初的突破口是實驗局。一方面,實驗局可以檢查出華為設備的不足,并迅速改進。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市局看到華為拼搏的決心。
不過實驗局是自測的地方。真正要開商務局的時候,當時的市局還是不放心,尤其是上線的時候。后來沒辦法了,華為想和國外電信設備廠商競爭測試,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華為最著名的例子是1998年中國移動的stp項目(當時的中國電信,不分離)。華為當時的價格只有上海貝爾的一半。加上一點國內因素,中國移動冒著很大風險給華為一架飛機,又給上海貝爾一架飛機。
給華為一架飛機的時候,有三分之一的中國移動高層反對,甚至有高層表示,投票給華為的人,就是未來中國移動的罪人。但半年后,華為頂住了中國移動自上而下的不信任,成功交付stp。
特別割接當天,上海貝爾大概有5、6個城市超載、死機。華為在一架飛機上承擔了所有信令,沒有發生中斷事故。不信任華為的中國移動高管迅速改變了對華為的看法。在競標二期的時候,華為把價格拉到了和上海貝爾一樣的價格。

華為也有一個反面的例子:1996年花了很大力氣承接了大連電信的尋呼排隊項目。由于華為能力不足,華為的尋呼排隊機導致大連電信整個互聯網崩潰,對華為的企業品牌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使得華為在未來三年內幾乎從未向大連電信出售過設備。

原則形成了另一個概念:企業品牌是生產出來的,而不是推廣出來的。
雖然華為已經初步形成了企業品牌的概念:企業品牌是承諾;企業品牌是打出來的,不是推廣出來的;但是你的企業品牌怎么能讓別人知道這是企業品牌傳播;企業品牌傳播是華為最頭疼的問題。
最初華為是手持投影儀,用幻燈片(內部稱為膠片)向客戶說教,從華為企業、企業產品、售后政策、研發等等;一個笑話說:電信人說:看一群人穿深色西裝,帶投影儀的肯定是華為的,后來變成穿深色西裝,帶著便攜電腦的人了。

后來發現,在這之后,還有人持懷疑態度。偶然發現客戶對客戶的影響最大,于是華為開始在全國各地架設模型站點。所謂的模式點,就是華為在一個地方創業成功后,和客戶商量,允許其他地方的客戶去參觀,同時在參觀的時候,要求局里參與接待,說華為的好話。這打消了部分客戶對華為的疑慮。

還是有人不相信華為是私企。華為邀請客戶到深圳部參觀華為展廳、研發,與高層溝通;這基本上樹立了華為在中國作為可信合作伙伴的形象。
基本上華為在國內市場的企業品牌傳播已經成型,企業內部總結稱為151工程。但是沒有企業品牌價格的概念,也沒有企業品牌溢價的概念。
自1999年開放國外市場以來,華為在國外的新革命遇到了老問題:華為是誰,值得信任嗎?當時還有一個新情況,就是中國的海外產品大部分都是低端貨的代名詞,有沒有所謂的高科技華為都是開玩笑。
華為基本繼承了國內的方法,還口口聲聲說企業品牌是承諾,企業品牌是打出來的,不是推廣的,又加了一個:先國家企業品牌,再企業品牌。傳播路徑只有創新。
比如華為提出的新絲綢之路,就是帶客戶去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參觀,讓客戶明白中國不是一個很落后的國家,在客戶參觀了企業的坂田總部,大部分客戶參觀了一圈之后,基本上會在一兩年內購買華為的設備。當然,之前的實驗局和樣本點缺一不可。

后來公司發現這種方法效果不錯,但問題是消耗太高。門票開始時,酒店每人平均5萬元左右;如果是從拉美回來的客戶,估計要高很多;企業基本都是高中重點客戶的新絲綢之路,對于客戶來說,但是一般的客戶關系,企業都是采用客戶見面會的方式,尤其是對于客戶的維護工程師,就是在一個區域內,聚集客戶的維護工程師,交流華為設備維護的經驗,對華為的設備短缺給出建議,會很快拉近華為忠實粉絲的距離。

而且客戶的cxo客戶渴望知道華為未來幾年會做什么,如何幫助客戶成功。最初,Telefonica提議與華為開高層峰會,交流雙方戰術;華為發現,高層峰會也是企業品牌傳播的一種方式。總體來說,經驗是固定的,然后和各大運營商舉行高層峰會,確認雙方未來幾年的相互承諾。

此時,有人提出企業品牌傳播應采用滴灌模式。簡單來說,應該知道華為企業品牌的人應該知道華為企業品牌,這樣可以節省企業品牌傳播的成本,增加企業品牌的溢價。
2010年,華為總結了20年企業品牌的經驗,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企業品牌理論,其原則是前三點。
下一篇:「營銷心得」酷企業品牌何以酷
標題:「營銷心得」華為企業品牌觀:先國家企業品牌后企業品牌? ??
地址:http://www.good-jn.cn/a/rwfb/13655.html
注明“來源:文芳閣”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文芳閣軟文推廣平臺,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如有對內有異議請及時聯系btr2030@163.com,本人將予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