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勢式軟文廣告:蹭熱點的營銷藝術
【文章開始】
你有沒有刷到過那種,明明是個廣告,卻讓你感覺像在看熱點新聞或者八卦的文章?比如某個明星剛官宣離婚,馬上就有情感咨詢機構跳出來分析“婚姻保鮮秘訣”;或者哪里突發自然災害,立刻冒出個品牌講自己“緊急馳援”的故事?這種操作,說白了,就是借勢式軟文廣告。它像藤蔓一樣,緊緊纏繞著當下的熱點,悄咪咪地把廣告信息輸送給你。
一、 所以,到底啥是借勢式軟文廣告?
簡單粗暴點說,它就是“蹭熱點打廣告”。當社會上發生某個引起廣泛關注的事件(熱點)時,品牌或者商家迅速反應,把自己的產品、服務或者品牌理念,巧妙地融入到對這個熱點的討論或報道中。它披著新聞、評論、故事甚至知識分享的外衣,骨子里卻是推銷。
- 核心目標: 利用熱點本身的高關注度和流量,搭順風車,讓自己的廣告信息被更多人看到,并且降低用戶對廣告的天然抵觸感。
- 偽裝形式: 它很少直接喊“買我!”,而是偽裝成:
- 一篇“深度”分析熱點的文章
- 一個“暖心”的品牌行動故事
- 一則“實用”的、與熱點相關的知識貼士
- 甚至是一段“蹭熱度”的搞笑段子
說白了,就是借別人的舞臺,唱自己的戲。熱點是舞臺,軟文是劇本,廣告信息是主角。
二、 它為啥能火?憑啥有效?
這玩意兒現在這么流行,肯定有它的道理。讓我想想,大概有這么幾個關鍵點:
- 注意力搶奪戰: 現在信息爆炸啊,大家的注意力金貴得很。熱點事件天然自帶巨大流量和關注度。借勢,就是直接跑到流量池子里撈魚,比自己在荒地上挖池塘引水容易多了。
- 降低廣告“硬度”: 沒人喜歡看硬邦邦的廣告。借勢軟文把廣告信息藏在熱點內容里,用戶看熱點的時候,不知不覺就把廣告也“吃”下去了,抵觸心理會小很多。就像把藥混在糖水里喝下去。
- 提升品牌“溫度”和關聯度: 如果借勢借得巧,比如在災難時展現社會責任感,或者在社會議題上表達正向價值觀,能快速拉近品牌和用戶的距離,讓人覺得這品牌“跟得上時代”、“有態度”、“懂我”。雖然...有時候也會顯得有點刻意。
- 低成本高曝光(可能): 相對于投放傳統硬廣,一篇好的借勢軟文如果踩準了點,可能通過社交媒體用戶的自發傳播(比如轉發、討論)獲得巨大的曝光量,性價比看起來很高。不過話說回來,這很考驗創意和時機,搞不好就翻車或者石沉大海了。
三、 借勢式軟文廣告怎么玩?關鍵幾步走
不是隨便蹭個熱點就叫借勢廣告了。這里面有門道,搞不好就變成“硬蹭”,惹人煩。通常得這么操作:
- 火眼金睛盯熱點: 時刻關注新聞、社交媒體熱搜、流行話題。找到那些真正引發廣泛討論和情感共鳴的事件。是全民熱議的社會事件?還是某個明星的爆炸性新聞?或者是某個節日、節氣?
- 快!快!快! 熱點的時效性極強。今天的熱點,明天可能就涼了。所以反應必須極其迅速,在熱點還在發酵、討論度最高的時候,把內容推出去。慢了,湯都喝不上。
- 找對結合點: 這是最核心也最難的!生拉硬拽肯定不行。必須找到品牌/產品與熱點之間自然、合理、甚至巧妙的連接點。比如:
- 暴雨災害 → 防水手機/雨具品牌講防護知識(合理)
- 奧運會 → 運動品牌講運動員精神(合理)
- 高考 → 教育機構分享備考經驗(合理)
- 明星離婚 → 某家具品牌說“好聚好散”?(這...就有點硬了)
- 內容為王,價值先行: 不能光顧著打廣告。你的內容本身必須提供價值——要么有信息增量(提供新角度、新知識),要么有情感共鳴(打動人心),要么有趣好玩(讓人愿意分享)。廣告信息要像鹽一樣,適量、巧妙地融入這鍋“內容湯”里。
- 選對渠道投放: 根據熱點屬性和目標用戶,選擇最合適的平臺發布。微博適合快速傳播和話題討論,微信公眾號適合深度解讀,抖音快手適合短視頻創意表達。
四、 玩得溜的案例長啥樣?
舉個大家可能都有印象的例子吧:
案例:鴻星爾克“野性消費”事件 當時河南暴雨災情嚴重,鴻星爾克宣布捐贈5000萬物資(后來有爭議,但當時信息如此)。這個捐贈行為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社會熱點(企業社會責任)。
- 借勢點: 品牌將自身“低調捐款”的行為(雖然是熱點本身)與“支持國貨”、“心疼良心企業”的公眾情緒緊密結合。
- 軟文形式: 大量自媒體、網友自發創作內容,核心圍繞“鴻星爾克自己都快倒閉了還捐這么多”、“不能讓良心企業吃虧”等角度。雖然很多內容并非鴻星爾克官方直接制作,但品牌巧妙地順應甚至引導了這股輿論浪潮。
- 廣告效果: 引發了全民級的“野性消費”,線上直播間被擠爆,線下門店排長隊,銷售額暴增。這或許暗示了,當品牌行為真正契合了社會情緒(愛國、支持公益),并能激發用戶自發傳播(UGC)時,借勢的能量會呈指數級放大。當然,這種級別的成功可遇不可求,也跟當時特定的社會情緒環境有關,具體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五、 小心!借勢有風險,蹭熱點需謹慎
別光看賊吃肉,也得看賊挨打。借勢式軟文廣告玩不好,分分鐘翻車:
- 硬蹭尬聊惹人煩: 關聯點找得太生硬,為了蹭而蹭,用戶一眼看穿,只會覺得品牌“吃相難看”,好感度直線下降。比如前面說的明星離婚扯到家具品牌。
- 時機不對反招黑: 在嚴肅的災難性事件中,如果品牌借勢營銷的意圖過于明顯,或者表達不當(比如過度突出自己),很容易被指責“消費災難”、“吃人血饅頭”,引發輿論反噬。
- 熱點反轉打臉快: 有些熱點事件后續可能出現反轉(比如當事人澄清、事件性質改變)。如果品牌過早站隊或發表觀點,很容易被打臉,損害品牌公信力。
- 同質化嚴重沒效果: 一個熱點出來,大家一窩蜂都去蹭,內容大同小異,用戶很快就審美疲勞了,你的廣告信息也就淹沒在信息洪流里了。
六、 總結:借勢是把雙刃劍
說到底,借勢式軟文廣告就是一種利用公眾注意力進行營銷的技巧。它聰明的地方在于懂得“順勢而為”,把廣告做得不那么像廣告。
- 優勢明顯: 抓眼球快,傳播潛力大,能軟化廣告信息,提升品牌關聯度。
- 風險并存: 對創意、時機、關聯度要求極高,操作不當極易翻車,引發負面輿情。
所以,品牌想玩借勢,得練就敏銳的嗅覺、快速的執行力、巧妙的創意和嚴謹的風險把控能力。不是所有熱點都能蹭,也不是所有熱點都值得蹭。找到那個最自然、最不招人煩的結合點,才是關鍵。 否則,不如不蹭。
【文章結束】
上一篇:借勢式廣告軟文標題有哪些
標題:借勢式軟文廣告:蹭熱點的營銷藝術? ??
地址:http://www.good-jn.cn/rwfb/97069.html
注明“來源:文芳閣”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文芳閣軟文推廣平臺,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如有對內有異議請及時聯系btr2030@163.com,本人將予以刪除。